第六卷
第一篇 論個人品質對自身幸福的影響,或論謹慎
我們一般從兩個角度來考察一個人的品質,即這種品質對這個人自身幸福的影響和它對別人幸福的影響。
一個人對自己身體、財富、名譽和地位的關心,是他獲取幸福的主要源泉,同時這種關心也被看成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謹慎美德的必然要素。
謹慎的人非常真誠,只講實話,但并不總是直言不諱。他們從不魯莽地發(fā)表意見。謹慎的人也許并不具有敏銳的感受力,但卻非常善于結交朋友。他們選擇朋友冷靜而謹慎,他們的友誼雖然平淡卻非常牢固。
謹慎的人非常勤勞儉樸且持之以恒,為了長遠的舒適可以犧牲眼前的享樂,他們善于自我控制。
一般而言,人們都把對自己的健康、財富、地位和名譽的關心的舉動稱為謹慎。但我們在談論將軍、政治家和上層議員的謹慎時,是把謹慎與英勇、正義和更廣泛的善行等偉大的品質結合在一起,這些品質都是靠自我控制來加以整合的。
單純的不謹慎知識意味著缺乏關心自己的能力,人們對此會給予同情和憐憫,最壞的結果也只是遭到蔑視,但絕不會受到憎惡??伤坏┡c一些壞品質結合就會使自己變得臭名昭著。
所以,謹慎在與其他美德結合時就成為最高尚的品質,而不謹慎一旦與壞品質結合也就成了最讓人不齒的品質。
第二篇 論個人品質對別人幸福的影響
我們總是通過對一個人的品質可能對別人帶來危害或者裨益,來判定這個人的品質對別人的幸福所構成的影響。
只要出于對他們幸福的尊重和維護,那么這個人就具有最清白和最正直的品質。
人的天性界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,從關心自己開始,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。有一種至高的智慧在調節(jié)著人的天性,指導著人們關心的次序,而這一智慧的強弱,常常同我們善行的必要性或有用性成比例。
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依戀之情,是令人愉快且非常持久的。
要想被人喜愛就要首先學會去喜愛別人。
當各種仁慈的感情趨向不一致時,哪種感情應該退后或讓位呢?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原則來判定取舍呢?此時,我們唯一應該聽從的就是來自內心這個公正的旁觀者的判斷。我們將自己置身于這個角色,不斷地叩問良心,盡量以客觀公正的心態(tài)來決定來自內心深處的抉擇和判斷。我們此時并不需要什么固定的準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,因為這些準則總是不能即時順應時勢的改變,而提供給我們中肯的意見和建議。
結論
謹慎是出于對自己幸福的關心所應具有的美德,而正義和仁慈是出于對他人幸福的關心所應具有的美德。
雖然謹慎、正義和仁慈這三種美德在不同的場合,可能會輪流或者同時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,但是,自我控制的美德幾乎始終秉持著合宜感這一唯一原則,對我們的行為進行規(guī)范和指導。
在某些場合我們抑制不合宜的情感,常常是基于對放縱這種情感可能帶來的后果的謹慎的顧忌。但出于謹慎的約束,可能爆發(fā)的激情并沒有被消除和有效地排解,很有可能在另一個更安全的時機發(fā)泄出來。但是如果一個人向別人評述自己的不幸,那么他的激情就會因為同伴有節(jié)制地表示同情而得以疏解,并且也會將自己的憤怒抑制到同伴能接受的程度,這樣他在一定程度上就克服了憤怒,減輕了自己過于強烈的激情,避免了可能實施的殘忍報復。這樣受到合宜感約束的激情,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合宜感所節(jié)制和克服。如果僅僅出于謹慎,這種激情是無法得到排解的,只是暫時地被壓抑,很可能再度更猛烈地迸發(fā)出來。
謹慎、正義和仁慈帶給人們的都是非??隙ê兔鞔_的令人愉快的結果,而自我控制這種美德所帶來的后果并不總是令人愉快的。比如:英雄氣概被用在正義和非正義的事業(yè)中所帶來的后果是迥然不同的。即使這種自我控制的英雄氣概本身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會受到尊敬。因此,自我控制的美德引起更多關注的,是行為本身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高尚和堅定,以及做出這種行為的合宜感,而很少考慮到行為的后果究竟如何。
來源:亞當.斯密《道德情操論》 分享者:高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