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一聽到“春節(jié)”兩個字,心里甭提多高興,因為過年就意味著可以收到壓歲錢,還有新衣服穿,爸爸會在年前就把春聯(lián)貼好,備好禮花、鞭炮。對于孩子來說,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。對于大人而言,過年就比較忙碌了,得備一桌大宴,各種吉利的菜都會上桌,比如魚,寓意“連年有余”;比如雞,有雞才成席。
在云南,還有一道過年必備的特色菜肴——餿菜,由雞湯、苦菜、大蔥、蒜葉、芹菜做出的一道菜,味道相當(dāng)美味,寓意也非常好,代表著來年會更好。小時候傻傻地問過媽媽:過年您開心嗎?媽媽說:過年只有你們小孩子會開心!我問為什么?媽媽意味深長地說:等你長大就知道了。
當(dāng)然了,媽媽的話并沒有影響我過年的心情,大年三十晚上早早就睡了,大年初一基本上都會起得很早,得趕緊到每戶親戚家里拜年啊,收壓歲錢才是最重要的。
小鎮(zhèn)的春節(jié),會有很多游園活動、舞獅隊游街表演和賣小吃、玩具的小販。十點左右舞獅隊就開始游街了,觀看的人群配合比較默契,走到哪跟到哪,掌聲、叫好聲不斷,熱鬧無比。之后就是游園活動,都是免費的,只要你能完成任務(wù)就會拿到獎票,積累到的獎票可以兌換自己喜歡的東西,大都是學(xué)習(xí)用品。
記得當(dāng)時小朋友聚在一起,拿出自己的獎品炫耀,那份小小的滿足感,至今還記憶猶新。對于從小就是一個吃貨的我來說,最抗拒不了的就是街上的各種小吃攤,從街頭吃到街尾。
春節(jié)的晚上也很熱鬧,小朋友們會拿出自己的禮花來共享,一起放一起看。那時候我們還沒見過大禮炮,能放一根小小的禮花已是很開心、很知足。
這就是我對于春節(jié)的美麗記憶。
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特別是工作以后,我終于理解媽媽當(dāng)時說過的話了,一聽到“春節(jié)”兩個字就頭痛,盤算著今年的年終獎有多少?夠過年的開銷嗎?以前快過年了,滿大街都有過年的感覺,現(xiàn)在一出門,只有超市里會有過年的氣氛,其他地方都很冷清,絲毫感受不到過年的痕跡,年味越來越淡。
現(xiàn)在每年的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,已經(jīng)成為吐糟話題,不管好不好看,都要評頭論足一番。除了春晚,現(xiàn)在新增的一個節(jié)目,是趕在凌晨12點到寺廟進(jìn)香,祈求新的一年能財源滾滾。但是很多寺廟的第一柱香,大都被商業(yè)化了。而大年初一,一家人只能聚在一起打麻將、打撲克。
年味已漸逝,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感覺,游園活動、舞龍舞獅都離我們遠(yuǎn)去。老一輩精湛的技術(shù)活已無人繼承,以后我們的后代也許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。
文 / 易驊